【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司坤】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美轮美奂的表演惊艳了全世界。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们在平昌的奥运场地上上下翻飞,来回穿插,“画出”道道弧线,组成了不同样式的艺术形象,让世人惊讶不已。
轮滑演员的运动轨迹与地面线条的延伸路径完美重合,可谓天衣无缝,这是如何做到的?轮滑演员除了要“画出”自己脚下的线条,他们之间还有过数次的来回穿插,同时还要从不断移动、旋转的“冰屏”中间精准通过,要实现这犹如穿针引线一般的高难度动作,又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
在闭幕式结束的两天后,2月27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采访了为本次表演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丁刚毅教授领衔的虚拟视觉团队的多名核心成员,得以一探“北京八分钟”的幕后“天机”。

图说:虚拟视觉团队带头人丁刚毅教授
丁刚毅团队核心成员李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节目的编导团队要求场上的演员和影像必须在位置、时间、速度等方面配合得非常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此,他们团队将自身原有的系统进行了整合,创新研发出了辅助排练系统与预演仿真系统。正是凭借这两套“神器”,保证了前期创意设计与现场排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拆分动作,提取数据,形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李鹏向记者展示了“北京八分钟”导演核心团队最初提供给他们的一份由玛雅软件制作的创意方案,记者看见,这个方案的动画演示可以称作“低配版”的“北京八分钟”,尽管画面比较简陋,但已经较为到位地展现出了我们最终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现场表演的精髓。而这,就是张艺谋导演一开始就想要表达的创意。
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鹏告诉记者,这个由玛雅绘制的演出场地内没有任何标志,“运动员要怎么定位,怎么走动?相互之间的位置怎么确定?时间、音乐怎么掐,怎么踏准时间的点?都是从没遇过的情况。”
“我们就赶快回来自己想,技术上,我们自己攻关,排练方式上,我们跟编导组紧密地配合、商量,讨论具体用什么方式……”
李鹏称,根据轮滑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和圆形场地的特殊性,团队决定通过辅助排练系统,把导演的意图拆解,细化到每个人的每一个时间点,之后再进行有效地组合。
他以中国结图案的绘制为例介绍道,团队先把数据从曲线上提取出来,算出曲线延伸的时间、速度,然后再和编导团队与演员团队沟通,看演员能否够达到与曲线的延伸保持一致的要求。“有时候我们会根据创意的需求来要求演员加紧训练,去达成目标,”李鹏说,“但有些动作是人的能力所做不到的,包括急停、急转、调头,尤其是轮滑这种形式,轮滑演员不可能在非常稳定、轻松地情况下就能够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