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副省长 曹建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是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切实解决好当前的各种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脉络
所谓“民生问题”,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根本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理所当然地关注民生问题,并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深入分析了广大无产者的生存状况,并着眼于解放全人类的目标,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措施,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民生问题不仅包括国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民生水平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且反映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一切群众的生活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等重要观点,反映了我党民生思想的基本取向。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民生工作的历史性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可见,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关注民生、重视群众生活,坚持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并且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落到实处、造福群众,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基础,拥有其他民生观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一)民生内涵的丰富性。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更多地侧重于强调物质生活水平。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中,人的生活是多样化的,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强调全方位、多层面地考察民生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生存”、“生产”和“发展”的统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解决方案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私有制所造成的异化问题,要求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类的自由、自觉活动,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为此,《共产党宣言》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措施,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好城乡差别、免费教育等问题,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民生解决方案。
(三)民生工作的基础性。胡锦涛同志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观和我们党执政宗旨所决定的。因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调动广大群众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落实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更好地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改善民生的阶段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可以按三个阶段规划民生工作:一是以解决人民温饱为目标的基本层次,旨在实现马克思所要求的使人民群众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二是以促进人民基本发展为目标的中间层次,旨在使人民具有更好的发展能力、更为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获得基本公平的发展成果。三是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级层次,旨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应该在第二个层次上有所作为,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展示“共同富裕”的有形成果。
(五)民生效果的普惠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政党,致力于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而不是谋求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因此,通过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奋斗目标。
|